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1970年女知青拒上清华北大发誓永远扎根农村种地今现状如何

发表时间: 2024-03-22 栏目: ayx爱游戏官网登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有的人乐于平淡,静静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也有人以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前进目标,不惜扎根基层,以自己青春和汗水,耕种祖国未来发展的土壤。1970年,一位女知青以她的人生选择之路,感染了全国。这位勇敢放弃了清华北大进修机会的女知青,在奔向前途和继续为祖国基层发展效力的两个选择中,坚定的选择了后者,以自己的青春,报效急需发展的祖国母亲。这份勇气和志向不得不令人叹服。那么如今,这位女知青的现状又是如何了呢?

  这位女知青名叫吴献忠,于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那时正适逢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高峰期,重工业,军工业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因此,工人阶级的地位逐渐攀升。在当时的生产背景下,工人是最令人敬佩和尊重的劳动阶级。吴献忠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并过上了相对优越的生活。

  我们常说,男孩穷养,女孩就要富养,吴献忠身在令人尊敬的工人家庭中,自然从小的一些要求都会尽量得到满足。但吴献忠可与我们印象中那种娇生惯养的女孩不同,她从小就谦逊待人,讲礼貌,懂礼节,为父母建设祖国,促进国家发展的劳动感到深深的自豪与向往。这就与吴献忠父母从小的精神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们看来,孩子成本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虽然重要,但一个人真正需要得到磨练和教育的,还应当是她的精神世界。

  有了这样的想法,吴献忠的父母从小就要求吴献忠要多读书,并且还要读好书。只有精神的世界得到了充盈,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对社会和国家起到作用的人才。就这样,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吴献忠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小接受课外教育的她,立志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愉悦者,她想通过当一名演员,以自己的表演来除去劳动者们的精神疲惫。吴献忠为自己的愿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日以夜继地坚持课外练习。

  60年代后期,国家的发展迎来重大的转折,人才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意就是报效祖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的吴献忠,也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这时的她,只是希望自己能多读书,学习对祖国发展有利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属于自身个人的力量。

  在确定了知识才能兴国的方向之后,吴献忠随即就将自己全身的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既然科教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即使舍弃了自己的梦想,也并不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在学校,她勤于学问,有问题就先自己思索,如果自己没有办法解决,也会第一时间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同学们看来,吴献忠乐观开朗、心有大志;在老师看来,她学习刻苦,对知识无比的渴求。

  1968年,正当吴献忠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时,国家提出了青年下乡劳动的宣传口号,一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贡献祖国的吴献忠不由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她清楚自己现在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考大学,也是希望以后自己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建设祖国,但现在国家号召青年下乡,也是促进祖国发展的直接方式。

  吴献忠是那种说干就干的女孩,与无数被逼迫下乡劳动的青年不同,吴献忠完全是自主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的。既然有着这样的进取心和热情,上级也将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她,将她派往了当时还处在贫困边缘的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太和公社耿屯大队。

  就这样,吴献忠从一个还在上学的城市学生,变成了一个在贫困山村劳作的普通下乡青年。虽然一开始,农村的生活对她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并不适应的,但吴献忠从不叫苦叫累,她认为既然不习惯,那就多做,自己是来帮助国家基层的农民脱贫发展的,不是来旅游享乐的,既然做出了决定,那就必须坚持。

  转眼之间,吴献忠已经在农村度过了两年的下乡生活,看着原本贫瘠,没有粮食产出的土地,在自己劳作下,抽出了新芽,吴献忠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满足。此时的她,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1970年,清华北大等一批高等院校第一次来到下乡的青年生产队招收学生,一向任劳任怨,表现出色的吴献忠自然获得这个推举的机会,可就在所有人的期盼下,吴献忠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要继续扎根农村,建设祖国,因此拒绝了清华北大,放弃了这次来之不得的机会。

  吴献忠就这么地拒绝了前往名校深造的大好机会,在她看来,没什么比眼下的农村建设更重要。中国基层仍要一直的促进和发展,如果自己现在走了,那么这两年来的努力也许就会白费。吴献忠并不后悔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相反她还很骄傲,觉得自身扎根农村,扶贫发展才是正确的做法。

  吴献忠的大胆之举,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下乡青年生产队,自然也就变成了组织上大力推崇的实干青年代表。但7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人怕出名,猪怕壮,吴献忠虽然扎根实干,却也因为这件事成为某些人羡慕之后,攻击的理由,之后更是因为别有用心之人的诋毁,而进了监狱,接受了三年的劳改。

  吴献忠从风光无限到跌落谷底,不仅男友因为压力与她被迫分手,就连母亲也为吴献忠遭受的不公待遇而哭瞎了双眼,父亲更是常年奔波,导致旧疾复发,不幸的离开人世。可是人间自有公道在,在经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活后,吴献忠的冤情终于被,诋毁和诽谤她的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吴献忠也在组织的安排下,到一个农业研究所继续自己的工作。

  在监狱里的生活,使吴献忠早早的就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在农业研究所工作不久,就在亲友的帮助下,开设了一家食品加工工程。本着严抓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的原则,吴献忠狠抓食品制作的步骤中的每一道工序,力求让百姓买得放心,吃的安心。就这样,靠着优质的食品安全质量,吴献忠的事业蒸蒸日上,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给她带来了回报。现如今,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不仅早拥有了幸福的家庭,而且事业也十分的成功。

  将近50年之后,吴献忠回首自己曾经拒绝清华北大,执意扎根农村的那个决定,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她依旧骄傲的说到:我不后悔。这是何等的气魄,即使这个决定,曾经给她带来了莫须有的牢狱之灾,但在她看来,人的一生很短暂,自己既然认定了要做什么,那么就不应该有所怨言,路是个人选择的,暴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吴献忠,这个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贫困农村土地上的女知青,放弃了前去名校进修的大好良机,而是任劳任怨,执意改变祖国基层农村的生活现状。这份舍小我,成大家的气魄实在是令人感动。试问当今,又有多少人敢于拒绝眼前的名利,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这不仅是一种无畏的勇气,更是一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良知。